東吳證券發表報告,就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史上最激進關稅方案」,其貿易保護主義行徑嚴重背離WTO規則框架。隨後,中國宣布反制,針對原產於美國的全品類進口商品實施34%懲罰性關稅政策。中方基於《關稅法》及《海關法》等法律法規進行反制,不僅是對美方單邊主義行為的戰略回應,更是本土產業鏈實現進口替代、重構市場格局的戰略轉折點,在捍衛國家經濟主權的同時,為國內產業釋放出可觀的市場替代空間。在全球經貿秩序重構的關鍵節點,國產替代已從戰略儲備轉化為必然選擇,而此次關稅反制政策實質為這一趨勢注入加速動能。
隨著中國強力反制措施的落地,額外關稅將會導致美國商品終端價格競爭力銳減,而中國對美進口商品的需求也將迎來重構,國內產品的國產化預計將迎來提速,尤其是自美進口絕對金額較大的行業,國內產品的國產化空間有望進一步打開。從總量維度上來看,2024年中國從美進口總額約為1,652億美元,約佔中國進口總額的6.4%,中國對美進口依賴度較低,自2018年首輪中美貿易摩擦以來中國從美進口份額逐步降低。從結構維度上來看,2024年,進口絕對金額方面,從美國進口產品中礦物產品(231億美元)、機械設備(202億美元)、電氣設備(183億美元)、精密儀器(131億美元)和用於生產的植物(126億美元)進口額超過100億美元。
相關內容《大行》麥格理升騰訊(00700.HK)目標價至676元 評級「跑贏大市」
進口依賴度方面,中國從美進口航空航天器依賴度較高,佔中國航空航天器全部進口的比重超過50%,印刷品、部分動物產品以及炸藥煙火等易燃製品從美進口依賴度也超過20%;重點產品方面,乘用車(19%)、貨運車(33.5%)、高粱(66.8%)、大豆(22.8%)、活豬(66.9%)與牛肉(39.8%)從美進口依賴度較高。對美加徵關稅後,中國高科技產品和農產品的國產化空間有望進一步打開, 以航空器、消費電子、汽車核心部件、高端農產品為代表的領域將出現顯著替代效應。
對於農產品等有較高依賴的初級產品來講,短期內或難以尋找新的供應商而造成價格有所上漲,但農產品可替代性較高,本土化趨勢和同類替代趨勢有望進一步加強。針對高科技產品,2024年,中國本土品牌乘用車零售佔比約為65.2%,仍有較大提升空間,本輪反制後中國汽車廠商有望獲得替代美企的市場空間,也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過剩產能。在半導體和集成電路等關鍵領域,本次反制措施也彰顯出中國加大科技投入,突破關鍵領域卡脖子技術的決心,有望加速國產替代進程。
東吳證券指,國家硬科技實力持續提升,國產化率仍有空間:中國在自主創新的路上奮力追趕,近年來排名持續上升。在科學、技術和生產的每個維度的復合領域評分上,中國在所有三個維度的復合評分都經歷了飛躍,尤其在技術維度上增長得最為明顯,且增長速度還在持續提升。從產業增加值和海外收入分布來看,目前中國科技企業對國內市場的依賴程度和國產化程度仍然有待提升。
相關內容《大行》交銀國際:在美關稅政策有明確信號前謹慎配置科技類股票 料手機及PC等產品受影響最直接
「科特估」體系下資本市場與國產化的協同效應。國產化是實現產業鏈安全的必要路徑,國產企業通過「估值提升—信心提升—資金流入—國產化率提升—估值提升」形成正向的閉環,資本市場與產業形成產融協同新範式,有望進一步增加資本市場和經濟運行的穩定性。在「科特估」的引領下,資本市場對科技企業給予極強的信心,國產化率進一步提升的過程中,資本市場給與估值提升的配合,進一步增強企業創新的信心, 「科特估」正是對中國經濟「新舊動能轉換」的重定價。
該行指,關稅壁壘的升級表面是貿易博弈工具,實則為本土產業升級的戰略機遇窗口。在市場選擇與政策引導的協同作用下,「中國製造」有望突破後發優勢的瓶頸。(wl/j)
AASTOCKS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