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放大 + 縮小 - | |
算力的盡頭真是電力?就連高盛也這麼看:美數據中心未來須積極擁抱核電
推薦 3 利好 2 利淡 4 智通財經
|
|
![]() |
|
智通財經APP獲悉,高盛研究部近期發佈了一份報告,稱釋放人工智能潛力的最關鍵障礙並非資本,而是電力。高盛預計到2027年,全球數據中心電力需求將增長50%,其中60%的增長需通過新增產能滿足;而到2030年數據中心電力需求將增長160%。若想突破電力瓶頸,則需要綜合發展太陽能、風能等新能源,並且要積極擁抱核電。 Part.01電力的迫切需求 經歷十年電力需求平穩增長後,受高能耗AI數據中心推動,到2030年,數據中心電力消耗預計將增長160%。這一挑戰將持續數十年,需要各方協同制定多層次解決方案。 電力公司與科技公司之間的合作關係也在逐步形成——例如Enterg與Meta達成協議,共同開發發電與輸電資產,為數據中心提供可靠的長期電力保障。然而,這些雄心勃勃的項目並非毫無爭議:監管機構正評估其對本地用户電費的影響 核電尤其令人振奮:在大量投資推動下,多家開發商正推進小型模塊化反應堆與核聚變技術的商業化進程,使其具備商業可行性。儘管如此,漫長的建設週期與高昂的成本意味着,公用事業公司、超大規模企業與原始設備製造商需要定製化的資本解決方案,甚至可能需要政府支持,以承擔新技術開發的風險與成本。 —— 泰勒・米勒(高盛全球電力公用事業與基礎設施投資銀行聯合主管) Part.02美國電網投資預計超7000億美元 發電只是問題的一半,輸電同樣是新電廠併網的關鍵瓶頸。 美國擁有豐富的電力供應,但大多數數據中心依賴天然氣發電 —— 而審批流程、輸電建設以及燃氣輪機等關鍵供應鏈問題,導致新建天然氣電廠的併網週期長達 5-7 聯邦政策對緩解審批延遲至關重要。特朗普政府已表態承諾改善美國電網,但要完全實現這一目標,仍需兩黨支持。上屆國會提出的《兩黨能源審批改革法案》將賦予聯邦政府跨區域輸電項目的審批權。隨着電網壓力加劇,預計該法案及類似提案將獲得政策制定者更多關注。 電力需求平穩增長的時代已經結束,多年來,數據中心首次成為電力行業增長的主要推動力。如今,我們正迎來數十年未有的大型項目與基礎設施投資熱潮。 —— 麗貝卡・克魯格(高盛投資銀行自然資源部合夥人) Part.03數據中心未來需要多種電力 高盛研究部估計,數據中心需求增長的約60%需通過新增產能滿足,這些產能的電力來源可能包括:30%來自聯合循環燃氣輪機、30% 來自燃氣調峯電廠、27.5% 由於新建天然氣電廠併網週期漫長,可再生能源仍是獲取增量電力最快、最高效的方式。然而,風能與太陽能的發電依賴天氣條件,且當前電池技術無法實現長時間儲能以提供可靠的基荷電力。儘管可再生能源是當前能源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它們無法滿足數據中心 不過,隨着鐵空氣電池、鈉離子電池等技術的發展,這些技術可延長放電時間、提高效率並降低成本, 這一局面未來可能發生改變。 預計到 2030 年,60%的數據中心電力需求需通過新增產能滿足。 Part.04擁抱核電 核電的優勢顯而易見,高盛認為,核電能提供24小時不間斷的零碳基荷電力,是脱碳與電網穩定的關鍵資產,也完美匹配數據中心的需求 —— 核電復興的熱情日益高漲,但歷史上的成本超支與建設延遲,對傳統融資模式構成了挑戰。2023年併網的沃格特3 2025 年5月,特朗普總統簽署四項行政命令,旨在加快美國核電部署並改善供應鏈問題 —— 小型模塊化反應堆正成為可靠零碳電力的新選擇 —— 超大規模企業正積極探索投資 SMR,或通過長期購電協議獲取電力,以滿足人工智能與數據中心增長帶來的 24 Part.05探索 “表後電力” 許多對漫長建設週期感到不滿的科技公司與數據中心開發商,正採取一種替代方案 ——“表後電力”,即自行充當電力供應商。 對於迫切需要基荷電力的數據中心而言,所有選項都在考慮範圍內,包括脱離美國電網。併網隊列宂長,阻礙了新數據中心獲取可靠電力,這迫使許多運營商探索在現場建設微電網,或將數據中心選址在現有電廠附近。在後一種情況下,超大規模企業直接從發電源頭(而非公用電網)購買電力,大幅縮短了數據中心的上線時間或電力擴容週期。 此外,Solaris Energy Infrastructure、VoltaGrid、PowerSecure 等公司正提供 “交鑰匙” 分佈式能源解決方案 2021 年得克薩斯州遭遇嚴重暴風雪、電網癱瘓期間,PowerSecure 的微電網系統提供了超過 2.26 然而,“表後電力” 解決方案也存在爭議 —— 公眾圍繞本地用户的成本負擔與潛在環境問題展開了討論。例如,在孟菲斯的某人工智能 |
|
免責聲明 : 以上資訊僅供參考。AASTOCKS.com Limited對以上資訊的內容不承擔任何責任,對其準確性,完整性,品質,及時性,或可靠性不作任何陳述或予以認可,並明確表示不對任何由本資訊的全部或部分內容引致之損失或損害承擔任何法律責任或為其引起的損失負責。以上資訊或反映了相關文章或專題作者的的個人意見和觀點,並不代表AASTOCKS.com Limited的立場。以上資訊的任何內容均不構成AASTOCKS為任何投資作出招攬、提出要約、意見或推薦,或對任何證劵或投資的收益或是否合適提供法律、稅務、會計、或投資意見或服務。投資者必須按其本身投資目標及財務狀況自行作出投資決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