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聯準會 (Fed) 降息與 AI 熱潮的雙重強力助推下,全球金融市場正迎來一場自 2021 年投機狂潮以來最為廣泛的跨資產飆升,各類風險資產價格被不斷推向歷史新高,市場樂觀情緒瀰漫且幾乎無處不在。
在美國市場,股票市場表現亮眼,標普 500 指數與科技股主導的那斯達克指數本周雙雙刷新歷史高點,今年迄今分別上漲達 14% 與 17%。Fed 降息後,以小型股為主的羅素 2000 指數也突破 2024 年 11 月的高點。
這種熱潮不僅限於美國國內,更是全球化的發展態勢。追蹤全球已開發及新興市場的 MSCI 全球所有國家指數同樣觸及歷史新高,新興市場股票今年表現超越全球股指,清楚顯示出投資人風險偏好急劇提升。
信用債市場也呈現樂觀行情。衡量美國高等級公司借貸成本與國債之差的信用利差,已縮小至 0.8 個百分點以下,創下 1998 年來新低。
資產管理公司 TCW 全球利率聯席主管 Jamie Patton 表示,承擔風險所獲得的報酬從未如此低。
上述現象也在歐洲出現,部分法國公司的借貸成本已低於主權政府,顯示投資人不再要求為企業信貸風險提供額外補償。
資產管理公司 GMO 的資產配置聯席主管 Ben Inker 將此歸因於「害怕錯過」(FOMO) 情緒,極度縮小的信用利差是本輪反彈中「最令人費解」的部分。
華爾街也為這場看似脫離基本面的狂熱上漲構建了「偉大韌性交易」(The Great Resilience Trade) 的敘事,邏輯支柱包括具有強大韌性的消費者、真實發生的 AI 革命以及白宮在關稅問題上的緩和立場,其中 AI 狂熱是核心引擎,投資公司 GQG Partners 形容其為「打了類固醇的網路泡沫」,警告投資人忽視了居高不下的本益比、營收成長放緩以及 AI 巨頭自身巨大的投資需求等基本面問題。
但多頭認為,如今科技巨頭能用自由現金流支持巨額 AI 支出,且當看到明年獲利加速時,這將是很有說服力的趨勢,Fed 政策轉向則是最直接的燃料,上周降息旨在緩衝疲軟的勞動力市場,但市場將其解讀為新一輪寬鬆周期的開始,資金成本下降的誘惑壓倒了對經濟下行原因的擔憂。
Fed 宣布降息後,全球股市創下 2025 年來單周最大資金流入紀錄,期貨市場甚至消化了明年至少四次降息的預期。
然而,狂歡之下也有投資人看到風險。Nordea 資產管理投資長 Kasper Elmgreen 警告市場面臨多種不利因素,明尼阿波利斯聯準會總裁卡什卡里 (Neel Kashkari) 亦稱風險市場「過度繁榮」。
少數團隊已開始防禦性佈局,如 Wellington Management 投資組合經理 Brij Khurana 認為市場對 Fed 降息預期過於樂觀,iShares 羅素 2000 指數 ETF 的空頭頭寸攀升至近兩年高位,與黃金和現金掛鉤的「避險工具」連續吸引資金流入。
但多頭仍佔上風,Tikehau Capital 的資本市場策略主管 Raphael Thuin 認為人們雖勉強買入,但未來還有更多降息,不要與聯準會作對是普遍共識。
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鉅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