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路透》周五 (19 日) 報導,全球最具市值的晶片大廠輝達 (NVDA.US) 宣布將斥資 50 億美元入股昔日對手英特爾 (INTC.US) ,取得約 4% 的股份,並攜手開發個人電腦與資料中心晶片。這項交易震撼半導體產業,對台灣台積電 (2330-TW)(TSM.US) 與南韓三星電子等亞洲晶片代工龍頭而言,既可能減輕美國政府的高度關注壓力,也潛藏長期競爭威脅。
市場對這筆交易反應熱烈,英特爾股價昨日應聲大漲 23%。分析師指出,與輝達的合作有助於這家多年陷入困境的晶片巨頭,在人工智慧 (AI) 與製造能力上追趕落後。
美國壓力與市場平衡
台積電目前承擔了美國 AI 晶片絕大部分產能。根據 DIGITIMES 資深分析師林俊吉 (Luke Lin) 表示,若英特爾無法振作,意味著美國高達九成的半導體製造壓力將落在台積電身上,導致美國政府更加嚴厲要求台積電配合政策。「對台積電來說,有競爭者存活其實是好事,因為這能讓美方資源與關注分散到英特爾,讓台積電能照自己步調推進。」
包括台積電與三星在內的亞洲晶片大廠,已在美國推動數十億美元的建廠計畫,以回應川普政府施壓要求在地製造,否則進口晶片將面臨高額關稅。這種布局雖能拓展美國業務,卻也加深了華府對外國代工廠的依賴與監管。
周五亞洲股市中,晶片股表現相對疲弱,台積電收跌近 1.6%,三星電子也下滑 1%,略遜於大盤。
長期威脅與競爭格局
儘管雙方協議目前不涉及英特爾代工輝達晶片,但市場預期未來不排除出現此類合作。若英特爾重振先進製程,可能動搖台積電長期代工地位。TriOrient 副總裁奈斯戴特 (Dan Nystedt) 指出:「顯然美國政府將英特爾重新打造成尖端製程製造商,視為國安戰略。」
三星證券分析師 Moon Joon-ho 則直言,這項合作「對英特爾競爭對手而言確實是壞消息」,因為一旦輝達開始考慮委託英特爾製造,將削弱台積電的獨佔地位。
另一個風險來自超微 (AMD.US) 。林俊吉分析,輝達拉攏英特爾對抗超微,恐導致台積電來自超微的伺服器 CPU 訂單下滑。超微方面回應,將持續以 AI 優先策略爭取市場成長。
然而,部分專家提醒,單靠資金挹注並不能立刻扭轉劣勢。南韓無廠半導體協會 (Korea Fabless Industry Association) 理事 Han Kyu-min 表示:「英特爾必須趕上台積電的製造實力,否則無論輝達如何開發,晶片最終還是得交給台積電,或未來的三星代工。」
截稿前,台積電與三星皆婉拒置評。未來這場半導體競賽如何演變,仍有待觀察。
(美股為即時串流報價; OTC市場股票除外,資料延遲最少15分鐘。)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鉅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