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美國科技巨頭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道押注 AI,近 4000 億美元的天量資金湧入 AI 基礎設施領域,推動全球資本市場掀起新一輪技術革命浪潮,這場被業界稱為「現代史上最大規模投資熱潮」的資本運動,正在重塑全球經濟格局,但也暗藏著難以預估的風險。
根據業界統計數據,全球 AI 模型研發的領導企業 OpenAI 與 Anthropic 維持每季數十億美元的融資節奏,兩家企業合計估值逼近 5000 億美元關口。
市場研究機構預測,2028 年全球資料中心建設總投資將突破 3 兆美元大關。在這場資本盛宴中,從傳統科技巨頭到跨界企業紛紛入局,甲骨文公司周三 (10 日) 發布的 AI 雲業務展望報告,不僅推動其市值飆升,更令執行長 Larry Ellison 短暫登頂全球首富寶座。
英國《經濟學人》報導,這場投資狂歡的核心邏輯在於對通用人工智慧 (AGI) 的突破性預期。支持者堅信,首個實現 AGI 技術突破的企業將獲得難以估量的商業回報。
然而,即便技術成功落地,資本市場的殘酷淘汰機制也將導致大批投資者血本無歸。若技術發展未達預期,全球經濟恐將面臨劇烈震盪。
分析師指出,在最樂觀情境下,AGI 將催生年均 20% 的經濟成長速度,但更多投資者將承受巨額虧損。
目前的投資競賽已呈現多方面擴張態勢。除科技企業瘋狂採購算力資源外,房地產開放商、發電公司等「外部參與者」也被捲入其中。
值得關注的是,市場風向正在發生微妙變化。早期採用 AI 技術的企業開始轉向小語言模型,這種技術路線的調整可能意味著市場對超大規模算力的需求存在高估風險。
同時,技術實施過程中的電力供應瓶頸、管理惰性等因素,都可能導致 AI 應用進程慢於預期。
歷史經驗為這場資本豪賭提供了重要參考。若 AI 投資陷入「寒冬」,目前部署的伺服器和專用晶片等硬體設備將在數年內面臨淘汰,其殘值遠低於鐵路或光纖網路等傳統基建。
但與歷史危機不同的是,本輪投資的資金來源呈現結構性特徵。科技巨頭充沛的利潤儲備,像是 Meta 透過舉債融資仍維持穩健資產負債表)、私人市場基金及主權財富基金的參與,共同建構了相對穩固的風險緩衝體系。
這場投資狂潮對實體經濟的滲透效應已然顯現。研究顯示,美國過去一年 GDP 成長的 40% 源自 AI 領域,這個僅佔總產出幾個百分點的產業創造了驚人的經濟拉力效應,但潛在風險同樣不容忽視。若投資規模縮減,不僅將直接影響資料中心建置與就業市場,更可能透過財富效應傳導至消費領域,尤其是考量到美國家庭對股市的高曝險度及貧富分化現狀。
站在科技革命的十字路口,這場規模空前的 AI 投資競賽既可能開啟經濟成長的新紀元,也可能演變為當代最壯觀的經濟泡沫。無論最終結局如何,過程必將深刻改寫全球科技發展史,並為後世留下寶貴的經驗教訓。
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鉅亨網